首頁 大國大民:王誌綱話說中國人(繼林語堂《吾國與吾民》之後又一部寫透中國國民性的力作。《吾國與吾民》讓外國人讀懂中國人,《大國大民》讓中國人讀懂中國人)

06

字體:16+-

1985年,為加強對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報道,作為新華社記者的我被派駐廣東,從事宏觀經濟報道。

在十年記者生涯中,我有幸走遍了中國各地,也采訪了很多時代風雲人物,受訪者中不乏一線的封疆大吏、企業界的豪商巨富、嶄露頭角的新銳學者。應該說,那個時候的精英們,不管成王敗寇,都有一種彌足珍貴的精神特質——他們充滿責任感,希望用自己的意誌和努力去推動和改變這個國家。這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情懷,穿過時光的鐵幕,依舊激動人心。

當時的雲山珠水是最令人向往的熱土,遍地是改變命運、發家致富的神話。作為記者,我身邊的財富故事更是比比皆是。人非聖賢,我也曾動搖過想轉行,但支撐我堅持走下來的是一份崇高的成就感。我把新聞當成一份可以為之奮鬥終生的事業,而非單純賴以謀生的職業,我希望能夠效仿沃爾特·李普曼、範長江,用獨立的觀察和思考來影響並推動曆史。盡管家徒四壁、身無餘財,但我依舊樂在其中,“衣無領,褲無襠,光著屁股走四方”,滿懷**地為時代鼓與呼。

感謝時代,當時的輿論環境為我提供了縱馬奔騰的可能性,作為新華社人,我可以觸及幾乎所有社會矛盾。在1988年采寫的《中國走勢采訪錄》中,我通過分析中央和地方、沿海和內陸、東部和西部的重重矛盾,提出了很多非常尖銳的問題,但這篇文章不僅沒有受到批評和封殺,反而以內參的形式引起了執政者的高度重視,甚至我本人都曾受邀到中南海就相關問題進行匯報。

到了1994年,命運給我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當時的客觀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實現夢想的空間日益逼仄,我作為新聞人的使命也就隨之結束了。於是,我選擇告別體製,創辦智綱智庫(原名“王誌綱工作室”),義無反顧地一頭紮進市場經濟的大潮之中,以策劃人的身份重新踏入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