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正是因為我這份行走於廟堂江湖間的獨特閱曆,多年來總有人勸我,希望我談談“一方水土一方人”這個有趣的話題。可惜自打離開新聞隊伍、創辦智綱智庫以後,我可以說是告別了筆墨生涯。偶爾寫寫字,也隻是為助手改改報告,在經濟合同上簽簽名而已,純粹點綴,不算作文。幾年前我也曾另辟蹊徑,嚐試以紀錄片的形式“話說中國人”,後來出於種種原因也擱淺了。
沒想到在新媒體傳播的時代,事情卻在陰差陽錯間有了轉機。2018年,我受正和島總編輯陳為先生的邀請,在其自媒體上開設了《改革風雲人物十講》專欄,解讀改革開放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到了2019年,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期已過,我也打算欣然收筆。不想陳為先生上門拜訪,希望以地域文化為主攻方向再開一個專欄,按照他的說法:“北大保安有終極三問:你是誰?你從哪裏來?要往哪裏去?如果這三問用之於某地某域,在目力所及的範圍內,王誌綱恐怕是最好的答題者。”
其態度之真誠、意誌之堅定,令我著實難以推托,我當年拜讀《吾國與吾民》的激動也仿佛重現眼前,因此答應寫兩篇關於地域文化的小文。原本我隻想聊寄閑情,揚東海之波以注其杯,沒想到一發不可收拾,愈寫愈多,評議愈積愈盛,竟成為傳播一時的熱文。私以為,並非文章有多好,隻是觸抵了每個人心中最柔軟的部分罷了。無論身處何方,無論貧窮富有,我們都有自己的“中國”;這些獨特的家國記憶,終究匯成了“中國”這部大書。
大半年以來,我陸陸續續寫了十餘篇,從黃河流域的秦、晉、魯、豫,寫到長江流域的皖、浙、贛、湘、鄂、巴蜀,再到珠江流域別具特色的潮汕、粵港澳大灣區,中間忙裏偷閑,又寫了我的老家貴州和中華版圖上最年輕、“開化”最晚之地——東北,可謂筆耕不輟。但是,依舊有各地的朋友不時聯係我,希望我對其家鄉稍施筆墨,評述一二。非常遺憾,我著實是顧不過來了,畢竟我的主業並非舞文弄墨。而且,按照我的中國觀,支撐中華文明的四梁八柱也基本上在這十四篇中得以呈現。所以,現在應國際文化出版公司邀請,也為了滿足讀者願望,將這十四篇文章精修後結集出版,也算是不辜負當初的發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