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由吳宇森導演的華語古裝戰爭史詩大片《赤壁》熱映一時。據報道,《赤壁》上映首日票房收入就高達2700萬元。在這部電影中,吳宇森用好萊塢模式包裝了“赤壁之戰”這個人們所熟知的曆史故事。
《三國演義》中將赤壁之戰的主要勝因歸功於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多少年來民間也都說赤壁之戰的勝利是由於諸葛亮“借東風”。
其實,正史《三國誌》這樣記述赤壁之戰的精彩曆史瞬間:“權遂瑜及程普等與備並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
毛澤東這樣評價赤壁之戰:
天下事有真必有假,虛誇者古亦有之。赤壁之戰,曹操號稱83萬人馬,其實隻有二三十萬,又不熟水性,敗在孫權手下,不單是因為孔明“借東風”。
毛澤東認為看問題一定要全麵,決定戰爭成敗的因素是多方麵的。赤壁之戰的勝利是天時、地利、人和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在毛澤東看來,赤壁之戰戰勝曹操應主要歸功於孫權和周瑜。
從1953年到1958年,毛澤東多次在講話中借用孫權重用周瑜的例子,來說明選拔幹部不能論資排輩,要注重能力,注重水平,要敢於放手使用新人。這實際上是對孫權善於使用人才的充分肯定。
周瑜是三國時期一位著名的青年將領,文武兼備,風流倜儻。年紀輕輕便擔任吳軍統帥,火攻曹營,取得赤壁大捷,一舉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在他短暫的一生中,為東吳政權建立了豐功偉績。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舉,特別是人才極其缺乏。毛澤東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突出強調要提拔青年幹部。因此,多次提到三國時具有超人才幹的周瑜。
毛澤東在一次談話中以三國故事為例說:“現在必須提拔青年幹部。赤壁之戰,群英會,諸葛亮那時27歲,孫權也是27歲,孫策起事時隻有十七八歲,周瑜20多歲,魯肅40歲,曹操53歲。事實上,青年人打敗了老年人,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在此,毛澤東是把周瑜作為青年幹部的典型加以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