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讀《二十四史》,最喜歡讀人物傳記,而在人物傳記中又特別留意包括“上書”在內的可靠文獻,並給予獨到的評說。
在中國封建時代,政治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便是文武百官向皇帝“上書言事”。早在秦漢時代,“上書”中便出現了許多奇文,此後曆朝曆代皆有佳作。
毛澤東對曆代“上書”的作用及特點很感興趣。他認為研讀古代好的“上書”,從中可汲取政治智慧和曆史經驗,達到資政育人、古為今用的目的。在讀《二十四史》的過程中,毛澤東對其中若幹篇有代表性的“上書”,如李斯上秦王的《諫逐客書》、賈誼上漢文帝的《治安策》、馬周上唐太宗書、朱敬則上武則天書、姚崇上唐玄宗書等反複閱讀,在濃圈密畫或與人交談中,發表了不少新穎獨到的品評文字。
“有很大的說服力”——毛澤東讀李斯《諫逐客書》
毛澤東於1959年年底至1960年年初,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曾談到《諫逐客書》這篇文章。他說:“李斯的《諫逐客書》,有很大的說服力。那時候各國內部的關係,看起來是領主和農奴的關係,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戰車、武士。”
李斯(?—前208)是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入秦之前,是荀子的學生。學成後,他征求了老師的意見,選擇了入秦實現自己政治抱負的道路。他抵達秦國的時間,是公元前247年莊襄王剛去世、太子政(後來的秦始皇)剛即位的時候。秦王嬴政時年僅13歲,他尊呂不韋為相。呂不韋招致賓客,就將新來的李斯納為舍人。這為李斯得以接近秦王創造了機會。李斯向秦王所獻之計為:“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這正是秦王要實現的目標。秦王先後拜李斯為長史、客卿,聽從並采納他的建議,對他很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