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被革命導師列寧稱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的王安石,毛澤東從學生時代起就開始研究,並有獨到的見解。
1915年9月6日,就讀於湖南一師的毛澤東致信蕭子升說:王安石“欲行其意而托於古,注《周禮》,作《字說》,其文章亦傲睨漢唐,如此可謂有專門之學者矣。而卒以敗者,無通識,並不周知社會之故,而行不適之策也”。
早年毛澤東研究王安石變法的經驗教訓,對他日後改造中國、從事革命和建設不無影響。
著名的王安石變法,在曆史上又稱為“熙寧新政”,被詳細記載在《二十四史》之一的《宋史》中。
《宋史》撰修於元朝末年,全書有本紀47卷,誌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共計496卷,約500萬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早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詔修宋史,因體例未定而未能成書。元朝末年,丞相脫脫主張分別撰修宋、遼、金三史,各自獨立,這一意見得到元順帝的同意。於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開局,三史同時修撰。經過兩年半時間,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宋史》匆匆成書。
《宋史》是在原宋朝《國史》的基礎上刪削而成的。《宋史》的特點是史料豐富,敘事詳盡。兩宋時期,經濟繁榮,文化學術活躍,雕版印刷盛行,編寫的史書,便於刊布流傳。科舉製的發展,形成龐大的文官群,他們的俸祿優厚,有很好的著述條件。加之統治者重視修撰本朝史,更促成宋代史學的發達。修撰本朝史的工作,在北宋前期由崇文院承擔;王安石變法改革官製後,主要由秘書省負責。宋代官修的當代史有記載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記載宰相、執政議事及與皇帝問對的時政記;有根據起居注、時政記等按月日編的日曆;有詳細記載典章製度的會要;還有編年體的“實錄”和紀傳體的“國史”。元末修撰的這部《宋史》,是元人利用宋朝舊有的《國史》編撰而成,基本上保存了宋朝《國史》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