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一讀就懂的黃帝內經

陰陽離合論篇第六

字體:16+-

黃帝問:我聽說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月和小月共計三百六十天構成一年,人體也與這些相對應。但為何人體的三陰三陽與天地的陰陽不完全匹配呢?

岐伯答:天地間的陰陽其實非常廣泛。在實際中,我們可以從十推演到百,從百推演到千,甚至無窮無盡。但核心原則隻有一個,那就是陰陽的對立與統一。

在天地之間,萬物初生時,還沒露出地麵的被稱為陰中之陰;而已經露出地麵的則被稱為陰中之陽。萬物因陽氣的滋養而生長,因陰氣的凝聚而成形。所以,春天的溫暖促使萬物初生,夏天的炎熱使萬物茂盛,秋天的涼爽帶來收獲,而冬天的嚴寒則讓萬物閉藏。如果四季的陰陽順序被打亂,萬物的生長收藏也會受到影響。這種陰陽變化在人體中也有一定的規律,我們可以據此進行推測。

黃帝說:我很想了解三陰三陽的配合與分離。

岐伯答:當聖人麵向南方時,他的前方叫廣明,後方叫太衝。在太衝部位運行的經脈是少陰。少陰經之上是太陽經,它始於足小趾外側,終於眼睛的內側。因為太陽與少陰相表裏,所以被稱為陰中之陽。以人體上下為界,上半身屬陽為廣明,下半身屬陰為太陰。太陰之前的經脈是陽明,它始於足大趾與次趾之間。陽明與太陰相表裏,所以也被稱為陰中之陽。厥陰代表陰氣將盡、陽氣複蘇,因此厥陰之外是少陽經,它始於足的第四趾。少陽與厥陰相表裏,所以被稱為陰中之少陽。

三陽經的配合是:太陽主表,負責開放;陽明主裏,負責閉合;少陽在表裏之間,起樞紐作用。但它們三者並非獨立,而是相互配合、密切相關的。

黃帝又問:那三陰經的配合與分離是怎樣的呢?

岐伯答:外部為陽,內部為陰。因此,內部的經脈是陰經。少陰之前是太陰經,它始於足大趾,代表陰中之陰。太陰之後是少陰經,它始於足心,代表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是厥陰經,它始於足大趾,因為兩陰相合,無陽相伴,且厥陰位於最內,所以被稱為陰之絕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