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讀者來信從新疆寄給我,問我“關於地下水和地上水的關係,應該如何處理”?這位讀者最近看到《燕山夜話》第一集,他對於其中的《堵塞不如開導》一文特別注意,問題就是“從這篇文章聯想起來”的。因為他猜想我“寫那樣的題目一定懂得水利”,所以把問題提給我,要求解答。
很慚愧,我根本不懂得什麽專門的水利知識,隻能講一些很普通的外行話。我覺得從“地下水和地上水的關係”這個角度提出問題,倒也新鮮。這恐怕不僅僅是這位讀者碰到的特殊問題,可能還有不少讀者對這個問題也有興趣。因為這實際上是解決土地鹽堿化問題的一個關鍵。
研究水利的人,首先必須知道如何防止水害;能夠防止水害,才能變水害為水利。否則,水利反而會變為水害,不可不慎。
《管子》《度地篇》中說:“善為國者,必先除其五害。”他解釋這五害是:“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風、霧、雹、霜一害也,厲一害也,蟲一害也。”他還特別指出:“五害之屬,水最為大。”由此可見,管仲把水列為五害之首,而我們的任務則是要把這最大之害,轉變成為最大之利。
要想變水害為水利,又要對各種不同的水,加以區別。管仲講了五種水,即所謂經水、枝水、穀水、川水、淵水。管仲認為;“此五水者,因其利而往之可也,因而扼之可也,而不久常有危殆矣。”所在他向齊桓公建議,要找有經驗的水利人員,擔任水官,隨時修浚水道。後來講水利的人,雖然有許多見解遠遠地超出管子之上,但是管子講的道理仍然不可輕視。無論秦代的李冰,漢代的賈讓,唐代的吳師孟,宋代的王十朋,元代的郭守敬,明代的虞翊、潘季馴等各家關於治水的意見,大體都離不了疏導和堵塞這兩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