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幾位研究農業科學的朋友在一起談話,大家興高采烈地談到我們偉大的祖國是大豆的原產地,而大豆的全身都是寶,值得大大提倡,多多種植。我非常讚成這幾位朋友的意見,並且願意加以補充和闡述。
大豆的確是我們中國最古的原產作物之一。《詩經》《豳風》《七月》有一句說:“七月烹葵及菽。”《小雅》《小宛》又有一句說:“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宋代朱熹注曰:“菽,豆也。”清代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更詳細地引證說:“戰國策張儀說韓王曰:五穀所生,非麥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姚宏注曰:史記作飯菽而麥,下文亦作菽。古語但稱菽,漢以後方謂之豆。”事實的確是這樣。漢以前的典籍中,隻稱“菽”而不稱“豆”,到了漢以後才開始稱“豆”。
約在公元一世紀前後,“菽”的種子由中國本部傳到西域各地,後來又從西域傳到歐洲各國所以大豆的譯名,在俄語裏稱為“cor”,在英語裏稱為“soy”,都是“菽之遺”也。
雖然大豆在中國古語中稱為“菽”,而“菽”卻不僅僅指的大豆。據宋代羅願在《爾雅翼》中解釋:“菽,豆也。其類最多。故凡穀之中居其二。又古人說百穀,以為梁者黍稷之總名,稻者溉種之總名,菽者眾豆之總名。”這就證明,不隻大豆在古代被稱為菽,一切豆類都被稱為菽。我們現在特別稱讚大豆,意思無非是把它作為豆類的代表罷了。
宋人編的《延年秘錄》,有一段文字對大豆備加稱讚。這個秘錄的編者,根據故老相傳的經驗,寫道:“服食大豆,令人長肌膚,益顏色,填骨髓,加氣力,補虛能。”無怪乎曆來吃素的佛教徒,用大豆製成各種食品,卻有延年益壽的好處。這些足以表明大豆有很高的營養價值。不過,古人缺乏象現代科學一樣的分析方法,所以對大豆的營養價值還不能做出準確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