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南方水鄉,有人在議論如何開辟圍田,以求農業增產,並且有人說北方也可以采用。這,作為一種主張,說說倒也無妨,大家盡可以各抒己見,可是千萬不要貿然采用。因為圍田在許多世紀以來,已經有不少慘痛的教訓,這是稍讀曆史的人都知道的。
所謂圍田,照徐光啟《農政全書》的介紹,是“築土作圍以繞田也”。他解釋說:“蓋江淮之間,地多藪澤,或瀕水,不時渰沒,妨於耕種。其有力之家,度視地形,築土作堤,環而不斷,內容頃畝千百,皆為稼地。後值諸將屯戌,因令兵眾分工起土,亦仿此製,故官民異屬。”
與圍田相同的,還有一種圩田。徐光啟也說:“複有圩田,謂壘為圩岸,捍護外水,與此相類。”的確,圩田和圍田是大同小異的。圍田往往是四周環水,而圩田則隻有兩麵或三麵臨水。
對於圍田和圩田的科弊,可惜徐光啟沒有全麵地加以詳細的論述。他說:“雖有水旱皆可救禦,凡一熟餘,不惟本境足食,又可贍及鄰郡,實近古之上法,將來之永利。”這顯然是對於圍田和圩田的過高評價。
其實,曆史上有關圍田和圩田的利弊問題,一直都有爭論。當然,在過去封建時代,從少數地主官僚的立場上說,在湖泊河川地帶,排水築堤,圍起一大片肥沃的土地,變為自己的園田,收獲豐富,豈不是好得很嗎?可是,從直接生產者的農民立場上說,那許多圍田和圩田,占去了大片土地,勢必使湖泊河川的水麵縮小。一旦洪水暴發,被縮小了的湖泊河川更容易泛濫。這時候,圍田和圩田力圖自保,可以無虞,而廣大農民的土地則必然受災。如果遇到天旱,圍田和圩田占有據有利地勢,可以充分進行灌溉,而廣大農民的田地卻更要幹旱了。由此看來,圍田和圩田在封建時代的農民心目中,就隻有壞處而沒有好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