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父母叫我畢業以後,趕快回鄉參加生產。一是跟我父親種菜,二是跟我哥哥去學理發,三是在農場的公共食堂裏當炊事員。我想了又想,我家沒人讀過書,隻我一人現在初中剛畢業,幹麽又回去生產呢?再說,種菜、理發、做飯有什麽學的?將來見到同學們一個個升學幹大事,自己也怪難為情的。請你說說,我該怎麽辦?”
這是抄錄一位青年讀者來信中的一段。我把他提出的問題,認真地做了一番考慮。估計到這個問題也許不是極個別的,所以我決定在這裏做一個公開的答複。
我並不認為父母之命是不可違抗的。但是,如果父母的意見正確,當然就應該服從。這位青年讀者的父母,要求兒子在初中畢業後回鄉參加生產,這無疑是正確的。現在鄉村裏需要勞動力,各種生產事業都等待著年青人去經營,這是客觀的實際需要。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服從客觀的需要,自覺地把客觀的需要變成我們主觀的誌願。這樣,主觀的誌願和客觀的需要,自然而然就統一起來了。
參加生產勞動的這個誌願如能確定,那末,具體選擇種菜、理發、做飯或其他,就好說了。不管你幹哪一行,隻要你肯努力,一定會有顯著的成就。誰要是輕視任何一種勞動,那至少證明他是一個目光短淺的庸人。對於這種庸人,你又何必說什麽呢!
俗語說:“行行出狀元。”你果真努力,將來也許會成了狀元。不過,所謂狀元本來是專指進士的第一名,它是唐代以後科舉製度的特殊名稱。如今人們借用狀元來稱呼各行各業有顯著成就的人,其實並不很恰當。對於這些有顯著成就的傑出人物,我以為應該稱他們為“聖人”。按《書經》《洪範》篇載:“恭作肅,從作又,明作哲,聰作謀,睿作聖。”宋代蔡沉注雲:“睿者通乎微也,聖者無不通也。”可見徹底精通一門知識的人,都應該稱為聖人。各行各業既然都有精通業務、成就顯著的人物,因此說“行行出聖人”也無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