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燕山夜話

自學與家傳

字體:16+-

昨天,一位六十八歲的老醫師來信說:

“我有一個十九歲的獨生女,本在××學院讀書,因聽力較差(患先天性右耳導閉塞,X光線檢查證明,不能動手術),讀到一九六一年夏季,趕不上功課,以致退學。今夏本擬應北京師範大學文科考試,昨健康檢查證明,以聽力關係不及格,如是隻好在家。……我的愛人又於一九六一年去世,因此父女相依為命,不願她登記遠行。小女及我都為此十分徬徨。……請問應如何改變現狀,不令小女閑坐在家?”

這個問題似乎有必要在《夜話》中談談,以供更多的讀者參考,因此,我又在這裏作公開的答複。

無論是什麽原因不能升學,學生本人和家長都應該抱定一個正確的態度,尋求適當的解決方法。

就這位老醫師所述的情況而論,他的女兒既然因為耳朵有病不能升學,又不宜離家遠行,那末,正確的辦法是什麽呢?我以為她應該有計劃地在家自學。古來不知有多少著名的學者都是自學成功的。現在我們需要什麽參考書籍,到外可以找得到,又有許多輔導學習的組織,自學的便利條件比古人優越千萬倍,並且現在自學的效果也不比在學校讀書的差多少。而這位老醫師的女兒更有比別人特殊優越的條件,她可以跟她的父親學醫,使家傳的學問進一步發揚光大起來。在這位醫師父女二人“相依為命”的情況下,他們正好可以把自學與家傳相結合,一方麵解決女兒的學業前途問題;另一方麵解決父親的家學繼承問題。這樣不是一舉兩得嗎?

南北朝時代大名鼎鼎的文人江總,就是自學成名的。據《陳書》卷二十七《江總傳》稱:“總七歲而孤,依於外氏,幼聰敏,有至性。……及長,篤學,有辭采。家傳賜書數千卷,總晝夜尋讀,未嚐輟手。……年少有名”,時人“雅相推重”。同樣的例子,每個朝代都有。如元代的王冕出身於牧牛童,終於自學成名;明代的朱恕是樵子出身,後來成為泰州學派的繼承人。這些已為一般讀者所共知,就不必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