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幾百年間,東北建州族的曆史也就是跟蒙古、朝鮮、明朝三方麵發生關係的曆史。明朝初期,有一部分建州族住在朝鮮境內,他們和朝鮮的關係很深,有一些酋長還是由朝鮮政府封他們的官。同時,這些酋長又和明朝發生關係,明朝也給他們封官號。
明朝對這三種女真采取什麽政策呢?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所謂分而治之就是不讓他們團結成為一個力量,老是保持若幹個小的單位。所以從明太祖建國以後起,直到明成祖的幾十年間,明朝經常派人到東北地區去,跟三種女真的各個地區的酋長聯係,封他們官,建立了一百多個衛所,用這些酋長充當衛所的指揮使。
這樣做對這些女真族的上層分子有沒有好處呢?有好處,他們接受了明朝的官位以後,就得到了一種權力。明朝政府給他們一種許可證,當時叫做“勘合”。有了這種“勘合”,就可以在每年一定的時候到明朝邊界來做買賣,沒有這個東西就不行。對那些大頭頭,明朝政府就封他們為都督。曆史上最早的建州族領袖有這麽幾個人,一個叫猛哥帖木兒(這是蒙古名字,當時受蒙古的影響),另一個叫阿哈出。這兩個人是首先跟明朝來往、受明朝政府封官的。猛哥帖木兒後來成為明朝建立的建州左衛的酋長,阿哈出是建州衛的指揮使。根據朝鮮的曆史記載,阿哈出和明成祖有過親戚關係(這點在漢文的記載中沒有)。永樂時代,明朝又派了大批官員到東北庫頁島地區建立了一個機構,叫“奴兒幹都司”。至此,明朝前前後後在東北地區建立了一百八十四個衛所。這些衛所建立以後,明朝政府有什麽軍事行動,譬如跟蒙古打仗,這些建州酋長就派兵參加明朝的軍隊。這樣,他們慢慢由原住的地方往西移,越來越靠近遼東(就是現在的遼東半島)。他們一方麵跟明朝的關係很好,另一方麵也經常發生矛盾。矛盾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方麵是前麵所說的,他們為取得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勞動力,就俘虜漢人,這樣就引起了衝突;另一個就是通商,物資上的交換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也發展成為軍事衝突。同樣,建州和朝鮮的關係也是如此,有和平時期,也有戰爭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