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史簡述

幾個問題

字體:16+-

現在講第二部分,這一部分包括兩個問題:鄭和下西洋的問題;資本主義萌芽問題。

鄭和(三寶太監)下西洋

首先說明西洋是指什麽地方。明朝時候把現在的南洋地區統稱為東洋和西洋。西洋指的是現在的印度半島、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婆羅洲等地區;東洋指的菲律賓、日本等地區。在元朝以前已經有了東、西洋之分,為什麽有這樣的分法呢?因為當時在海上航行要靠針路(指南針),針路分東洋指針和西洋指針,因此在地理名詞上就有“東洋”和“西洋”。鄭和下西洋指的是什麽地方呢?主要是指現在的南洋群島。

中國人到南洋去的曆史很早,並不是從鄭和開始的。遠在公元以前,秦朝的政治力量已經達到現在的越南地區。到了漢武帝的時候,現在的南洋群島許多地區已經同漢朝有很多往來。這種往來分兩類:一類是官方的,即政府派遣的商船隊;一類是民間的商人。可是像鄭和這樣由國家派遣的船隊,一次出去幾萬人、幾十條大船(這些船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也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軍),不但到了現在南洋群島的主要國家,而且一直到了非洲。其規模之大、人數之多、範圍之廣,是曆史上前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後也沒有。這樣大規模的航海,在當時世界曆史上也沒有過。鄭和下西洋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早87年,比迪亞士發現好望角早83年,比達·伽馬發現新航路早93年,比麥哲倫到達菲律賓早116年。比世界上所有著名的航海家的航海活動都早。可以說鄭和是曆史上最早的、最偉大的、最有成績的航海家。

問題是為什麽在15世紀的前期,中國能派出這樣大規模的航海艦隊,而不是別的時候?這個問題曆史記載上有一種說法,說鄭和下西洋僅僅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上次我們講到,明成祖從北京打到南京,奪取了他的侄子建文帝的帝位。建文帝是明太祖的孫子,他做了皇帝以後,聽信了齊泰、黃子澄等人的意見,要把他的一些叔叔——明太祖封的親王的力量消滅掉,以加強中央集權。他解除了一些親王的軍事權力,有的被關起來,有的被廢為庶人。於是燕王便起兵反抗,打了幾年,最後打到南京。曆史記載說燕王軍隊打到南京後,“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帝不知所終”這句話是經過了認真研究的,因為當時宮裏起了火,把宮裏的人都燒死了,燒死的屍首分不清到底是誰。於是就發生了一個建文帝到底死了沒有的疑案。假如沒有死,他跑出去了的話,那麽,他就有可能重新組織軍隊來推翻明成祖的統治。從當時全國的形勢來看是存在這個問題的。因為建文帝是繼承他祖父明太祖的,全國各個地方都服從他的指揮。明成祖雖然在軍事上取得了勝利,但是並沒有把建文帝的整個軍事力量摧毀,他的軍事力量隻是在今天從北京到南京的鐵路沿線上,其他地方還是建文帝原來的勢力範圍。因此明成祖就得考慮建文帝到底還在不在?如果是逃出去了,又逃到了什麽地方?他得想辦法把建文帝逮住。於是他派了禮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內務部長)胡濙,名義上是到全國各地去找神仙(當時傳說有一個神仙叫張三豐),實際上是去尋找建文帝。前後找了二三十年。《明史·胡濙傳》說胡濙每次找了回來都向明成祖報告。最後一次向皇帝報告時,成祖正在軍中,胡濙講的什麽別人都聽不到,隻見他講了以後明成祖很高興。曆史學家們認為,最後這一次報告,可能是說建文帝已經死了。另外,明成祖又怕建文帝不在國內,跑到國外去了。所以他在派鄭和下西洋的時候,要鄭和在國外也留心這件事。這是可能的,但這不是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鄭和下西洋主要是由於經濟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