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帝國設計師:董仲舒傳

三、德教:傳統政治的基本原則

字體:16+-

董仲舒關於中國傳統政治理想模式的另一個重要設計,是重德教而輕法製。期望建立一個良性的教育機製,以使在君主專製政體下的全體成員納入行善的良軌,使習慣和理性經過培養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亞裏士多德曾經指出:在一個正常運轉的政體下,“立法家就必須保證他的公民們終於個個都要成為善人,並應該熟籌應采取怎樣的措置〔教育〕而後可以取得這樣的成績。又,對於人類最優良的生活,他也應該確立其目的”。[1]通過下麵的分析,我們將要看到,董仲舒思考的重點,正是怎樣不通過嚴刑峻法而借助於教育的手段,從而使“他的公民們終於個個都成為善人”。

我們知道,陰與陽這對範疇不僅是董仲舒自然哲學,而且也是其政治哲學中的重要概念。他認為,陰與陽分別體現了天的政治意圖中相互依賴、相互製約的兩個方麵,即剛柔相濟。他說:“天道之常,一陰一陽。陽者,天之德也;陰者,天之刑也。”[2]“天使陽出布施於上而主歲功,使陰伏於下而時出佐陽;陽不得陰之助,亦不能獨成歲。終陽以成歲為名,此天意也。”[3]“陽氣暖而陰氣寒,陽氣予而陰氣奪,陽氣仁而陰氣戾,陽氣寬而陰氣急,陽氣愛而陰氣惡,陽氣生而陰氣殺。……是故天數右陽而不右陰,務德而不務刑。刑者不可任以成世也,猶陰不可任以成歲也。為政而任刑,謂之逆天,非王道也。”[4]基於此,董仲舒構思出一個任德教而不任刑罰的理想社會模式,在這個社會模式裏,“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為政而任刑,不順於天,故先王莫之肯為也。”[5]

關於德教與刑罰的作用孰大孰小的問題,曆來是政治思想家和政治實踐者感到困惑的焦點之一。傳統儒家如孔、孟總相信人類的本性是正直的,而這種正直又具有莫大的力量,因此思想家和政治實踐者隻要常常向人們指出正當道路,順從自然,給人類以羞恥之心,使從羞恥受到鞭責,把不名譽作為刑罰最重要的部分,隻要勸告,而不需要命令,就已足夠了。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又說:“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有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6]孟子也指出:“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藿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7]承認好善求美是人類的本然之心,故而為政之要不在於濫施刑罰,而在於如何啟導人類的這種本然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