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帝國設計師:董仲舒傳

一、《春秋》在漢代以前的基本情況02

字體:16+-

到了西漢,司馬遷等人堅信《春秋》與孔子有關。他說:“魯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獲麟。孔子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讚一辭。”[51]至於孔子作《春秋》的動機和原因,董仲舒因襲孟子的陳說而又有所發展,他指出,“周道衰廢,孔子為司寇,諸侯害之,大夫雍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子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52]壺遂也指出:“孔子之時,上無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斷禮儀,當一王之法”。[53]

東漢以後,人們也大多相信孔子作《春秋》的說法。《漢書·藝文誌》認為孔子作《春秋》的動機除孟子等人所說的使“亂臣賊子懼”之外,還有“仲尼思存前聖之業”,因而,“以魯周公之國,禮文備物,史官有法,故與左丘明觀其史記,據行事,仍人道”,作《春秋》。

到了西晉,杜預在作《左傳集解》時最先提出懷疑。杜預說:“《春秋》之作,《左傳》及《穀梁》無明文。”[54]查今本《公羊傳》也沒有明言孔子作《春秋》之事,惟晉人孔舒元本《公羊傳》有這樣一段話:“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何以書?記異也。今麟非常之獸。其為非常之獸何?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然則孰為而至?為孔子之作《春秋》也”。[55]其後,孔穎達作《左傳正義》引賈逵、服虔、穎容之說,皆以為孔子作《春秋》,文成致麟,麟感而至。就是說孔子作《春秋》在前,致麟在後。

關於獲麟在作《春秋》前後的問題,向來爭論激烈。杜預認為:“今麟出非其時,虛其應而失其歸,此聖人所以感也。絕筆於獲麟之一句者,所感而起,固所以為終也。”因此,杜預主張:“故餘以為感麟而作,作起獲麟,則文上於所起,為得其實。”[56]而公羊家則以為:“哀公十四年獲麟之後,得端門之命,乃作《春秋》,至九月而止筆;《春秋說》具有其文。”[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