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憤而辭職,除了東三省的工作根本推動不了這一原因,可能還有一個重要背景就是宋教仁被殺。
宋教仁是同盟會——國民黨的重要領袖,也是議會政治的熱情參與者。麵對第一次國會選舉,宋教仁信心百倍,南北奔波,東西奔走,就像西方民主國家的政治家一樣,到處去爭取選民、爭取選票,應該說在當時宋教仁距成功隻有一步之遙。
然而就這一步之遙卻永遠阻斷了宋教仁的議會夢,甚至阻斷了中國人對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夢想。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車站被刺身亡。這對中國人,特別是南方革命黨人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促人猛醒。
宋教仁被刺後情形
宋教仁被刺時,章太炎還在東北,他根據各方麵的情報認為宋教仁被刺肯定是一個政治謀殺,而指使者就在北京。他雖然不能肯定這件事與袁世凱有直接關係,但他相信刺殺宋教仁的主謀一定是北京的“佞臣”。章太炎呼籲輿論界主持正義,揭露真相,認真監督,追究真凶;對於南方革命黨人,章太炎竭誠呼籲惟有各黨中革命人才糾合為一,輔以學士清流,介以良吏善賈,則上不失奮鬥向上之精神,下不失健全之體魄,隻有這樣,中國的政治問題或許能夠找到出路,或許能夠平穩度過“宋案”帶給中國民主政治的困擾。
基於這些判斷與考慮,章太炎於“宋案”後離開東北趕赴上海,與國民黨人孫中山、黃興、陳其美等一笑泯恩仇,接受孫中山對“宋案”的判斷,認為當時中國政治上最嚴重的問題還是腐敗與專製,中國如果不能從根本上鏟除腐敗與專製,如果繼續容忍這些“國病”於中央,那麽什麽民國,什麽共和,其實隻是一塊空招牌,民主共和依然是一場空想、一場夢。
章太炎能夠接受南方革命黨人的判斷,承認宋教仁血案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刑事犯罪,而是政治謀殺,而且這個謀殺的主謀一定來自北京。這是章太炎與孫中山等人判斷相似的地方,隻是章太炎在沒有更明確的證據時,他沒有像孫中山那樣堅定地將矛頭指向袁世凱。章太炎似乎認為,“宋案”的直接受益者或許是袁世凱,但袁世凱的政治智慧使他不會這樣愚蠢、這樣笨,所以章太炎對北京的指責略有分寸,留有餘地,隻是說這些事情都是那些“佞臣”所為。這些“佞臣”,據章太炎的說法就是總統府秘書長梁士詒、參謀本部次長陳宦、拱衛軍司令段芝貴和國務總理趙秉鈞所謂“四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