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大約不到一年的時間,中國的政治局麵又發生了一次巨大變動,先是府院之爭,繼則張勳借機複辟,然後是段祺瑞馬廠誓師,再造共和,政府改組,張耀曾下野,梁漱溟亦隨之去職。
去職之後的梁漱溟因家事南遊入湘。已經有幾年沒有離開京城的梁漱溟這一趟可真開了眼界,見了世麵,對於中國老百姓的痛苦和對中國新老軍閥的痛恨,都有了新的認識。
大約在宣統年間,中國的政治危機就已經顯現,隻是清廷統治者不願麵對現實,對於天下騷然、此伏彼起的群體性事件,不是從內部檢討自身問題,而往往避重就輕,總是以絕大多數不明真相的人被少數“壞人”所煽動而搪塞,結果鬧到最後,連統治者自己都相信,並不是人民拋棄他,而是革命黨人的造反。
人禍又總是與天災相伴而行,宣統那幾年,水旱頻聞,民不聊生,伏莽遍地,哀鴻遍野,大清王朝確實到了最後末日。
辛亥以後,兵革迭興,社會秩序遭到嚴重破壞,社會道德倫理也幾乎**然無存,社會經濟在政治混亂的歲月中受到嚴重打擊,吃虧的自然還是老百姓。這種狀況在袁世凱統治時代並沒有改善,在“後袁世凱時代”依然沒有轉好的跡象,尤其是下層社會苦不堪言,即便是京師首善之區,也無法保障人民的溫飽和起碼的尊嚴。嚴冬季節,街頭乞丐累累相逐,每一觸目,如飲苦藥,令人心寒。
然而不到外地不知京師條件之優越。梁漱溟此次南下,正趕上一場南北戰爭,北洋舊部王汝賢、範國璋部潰走長沙,所見所聞,觸目驚心。
10月某日,梁漱溟寓長沙,聞有打探戰訊者乘石油公司小船以行,傍晚時分泊於岸邊,忽聞山頭一片哭號:“白天搶掠我們,晚上又來強**們,天呀!天呀!不能活了!”呼聲慘厲,一船愴惻。如此直接強烈的刺激深深震撼了梁漱溟脆弱的神經,他從這個曆史細節中領悟到這僅僅是人民痛苦的一點點皮毛,一場戰爭至少深刻波及六七個省份,其間的罪惡哪能這樣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