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1882—1913),字鈍初,號漁父,湖南常德市桃源人。中國“憲政之父”,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華民國的主要締造者,著有《宋教仁集》《宋漁父日記》《間島問題》。
武昌起義爆發後,宋教仁無疑是南北雙方最活躍的政治人物之一。他不僅第一時間趕赴武昌前線,參與製定軍政府第一個基本法,而且很快成為南方新政府的軸心人物,在南京臨時政府政治架構方麵提出許多重要創意,充分展示了其憲政理論及實踐方麵的才能。隻是南京臨時政府不足以統一中國,也沒有資本南北分治,不得已,南方革命黨人隻能接受南北妥協,接受袁世凱出任中華民國大總統重建統一。在這個轉化過程中,南方革命黨出身的許多領袖像孫中山、黃興等,都因各種原因漸漸淡出,唯獨宋教仁麵對新的政治架構興致盎然,極為亢奮,似乎終於找到現代中國政治的鑰匙。1912年,宋教仁下最大決心,用最大力氣,合並諸多小黨,用同盟會名義與這些友黨一起重建一個全新的國民黨,發誓通過選舉成為議會第一大黨,和平奪取政權,而不再像過去那樣通過革命通過暴力打碎國家機器。宋教仁這些想法與做法在過去很長時間被譏諷為“超級議會迷”;最近若幹年評價有變,他被譽為近代中國民主憲政先驅者之一。其實,如果從宋教仁的全部曆史看,革命隻是他實現憲政中國的一個手段;革命不是目的,憲政才是中國革命的終極期待。
走向革命
辛亥後百年意識形態重塑,使我們越來越不太清楚革命前那些誌士仁人究竟為什麽鬧革命,他們難道就是為革命而革命嗎?顯然不能這樣理解。
其實,革命的發生,主要是因為清政府不改革。
1894年,孫中山發奮為雄,倡言革命,就是因為他看到滿人統治的大清不僅黑暗,而且腐朽。中國之所以在戰場上打不過日本人,不是因為中國技不如人,兵不如人,而是因為清朝政治統治太腐敗、太黑暗。所以即便隻有一個人,他也發誓要革命到底,一定要推翻滿人的殖民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