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馬勇說民國

一個人的新文化運動

字體:16+-

胡適(1891—1962),字適之,安徽績溪人。曾任北京大學校長、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中華民國駐美大使等職。是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

在傳統的五四新文化運動譜係中,陳獨秀、胡適以及學生輩的傅斯年、羅家倫在後來占了上風,成為主導,所以在他們自覺不自覺營造的五四新文化運動譜係中,林紓基本上是個反麵形象,被定位為新文化運動的反對派,甚至帶有莫名其妙的小醜色彩。這顯然是不真實的。不過,從陳獨秀、胡適、傅斯年等一係主流話語來說,他們將林紓定位為反對派、守舊者,也是有根據的。其中根據之一是當胡適、陳獨秀等人提出以白話取代文言,成為中國人的基本交往工具時,林紓提出了一個很有力量的反對意見。

林紓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反對派嗎

按照陳獨秀、胡適等五四新文化運動主流話語的判斷,林紓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反對派,因為林紓堅定地反對以白話取代文言成為中國人交往的唯一語言工具,而後來的事實是如水的白話真像胡適、陳獨秀所期待的那樣,成為中國人的唯一語言交往工具,文言真的成為死文字,於是林紓也就成為逆曆史潮流而動的文化上的反對派。

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的曆史演變確實如此,但他們所描繪的新文化運動譜係是有問題的,也就是說,林紓並不是新文化運動的反對派,他之所以能對新文化運動的發展路徑提出不同意見,是因為他研究過白話和文言問題,研究過白話為什麽不應該成為中國人“唯一的”語言工具,研究過文言為什麽不應該完全放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林紓並不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反對派,而是新文化運動的前驅,大約正是他和那之前幾代人的嚐試和實踐,才為胡適、陳獨秀準備了文學革命的基礎。隻是胡適等人在後來回顧建構五四新文化運動譜係時,有意無意忽略了林紓的貢獻,片麵擴大了林紓的反對意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