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馬勇說晚清

那些憂傷的年輕人

字體:16+-

晚清的政治改革確實是為了消弭革命,為了共建一個和諧社會,而且也隻是短短兩年時間,清政府主導的政治改革就取得了驚人成就,一撥又一撥的革命者離開革命陣營回國了回歸了,義無反顧投身到朝廷主導的政治變革中來了。過去我們不理解這些轉變,總是以異樣眼光將他們視為叛徒,視為清政府的鷹犬。其實,從大曆史背景重新觀察,我們發現不論是作為生命個體,還是作為一個社會中的人,這些革命者不再革命,都是善莫大焉。

晚清十年,革命與改良處在競爭態勢:革命進入了順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清政府主導的改良陷入了泥潭;而當改良進入了坦途,一般地說,革命可能就陷入了低穀。這種蹺蹺板的政治現象對於絕大多數略懷政治情懷的青年讀書人來說,或許昨天還是一個革命黨人,今天卻因認同了清政府的政治改良而轉變,明天又因為發現清政府的政治改良不徹底不真誠,又放棄了改良而投身革命。對於這些現象,那一代親曆其事的人多能理解,並不會從政治操守上評價這種搖擺或跟風。但到了後來,到革命成為一種絕對價值觀之後,在革命與改良之間搖擺,特別是從革命搖擺回改良的人們,總是或多或少成為被嘲弄的對象,劉師培或許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代表。

一個激進青年的成長

如果從其家族家庭背景說,劉師培出身於江蘇儀征的大戶人家,詩書傳家,書香門第。其曾祖劉文淇,祖父劉毓崧,伯父劉壽曾,父劉貴曾,都是恪守乾嘉漢學傳統的大學者。更令人感佩的是,劉氏家族代代相傳的學問就是一部《春秋左氏傳》,他們一代又一代地在這部經典的注釋、理解、闡釋上下功夫。如果沒有他們幾代人的努力,我們今天很難弄明白《左傳》中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