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官場達人張之洞

第九章 趨附權變上位

字體:16+-

一、變革圖強,編練新軍

民族覺醒

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進一步淪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淵,中國人民從此過著更加水深火熱的生活。

這是天大的悲劇,也是中華民族覺醒的起點。全國上至慈禧、光緒,下至全體臣民都深刻地意識到:這個國家要是不變革發展,那就真的完蛋了。因為落後就要挨打,也活該挨打。

就連翁同龢和李鴻藻那樣的頑固守舊派代表人物,他們的口號也從“打打打”、“殺殺殺”變成了“變變變”、“幹幹幹”。變什麽?變革圖強。幹什麽?幹洋務實業,走富國強民之路。

力主變革

作為晚清後期洋務派首領和“富國強民”路線的實踐者,張之洞很欣慰地看到民族的覺醒和頑固守舊派的思想變化。而中日戰爭的失敗,更加刺激了他的神經,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閏五月二十七,他給朝廷上了一道《籲請修備儲才折》。

在這道奏折中,他科學合理地分析了當前國內外的形勢,旗幟鮮明地提出九條變革措施,如練陸軍、練海軍、修鐵路、設槍炮廠、廣開學堂、講商務、多派留學人員等。其實,這些改革措施,早在中日戰爭之前,張之洞就在湖北大力實施了,隻是朝廷不夠重視,頑固守舊派極力反對,沒在全國普遍推行而已。這次,他的折子上奏後,得到了朝廷的高度重視,並作為執政變革的行動綱要。

編練新軍

在這九條改革措施中,張之洞最注重的就是編練新軍,在湖北沒能編練新軍,一直是他的缺憾,他要補上這一課。

中國之所以大敗於日本,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曾國藩和李鴻章創建的湘、淮兩軍,已遠遠不能滿足近代化戰爭的要求。湘、淮兩軍雖然大大地優勝於傳統的舊式軍隊,但麵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日本近代化精銳部隊,還是不堪一擊。比如,李鴻章的淮軍從朝鮮到遼東一敗千裏,北上抗日的劉坤一、吳大澂所率領的十幾萬湘軍,還沒同日軍交手,就全線崩潰,丟城棄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