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經濟缺什麽

3經濟複蘇:別好了傷疤忘了痛

字體:16+-

正視經濟複蘇中的數據爭議

——陳誌武經濟複蘇,信心真的是黃金麽?

關於經濟複蘇的問題,很多人質疑它的真實性,以房地產為例,有研究者表明:“地王”基本上都是國企或有國企背景的地產商在炒;您也曾表示,中國經濟複蘇的代價很大。那麽,判斷經濟是否複蘇的標準是什麽?“複蘇”二字,應該怎樣定義才科學?

陳誌武:

評判複蘇與否,更多的還是依賴官方的GDP數據。盡管大家都知道背後有些水分,包括地方政府出於政績方麵的壓力,而不斷往數據中注水、做一些手腳。但是從一些硬指標看,“4萬億”刺激方案和7萬億天量貸款,肯定可以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項目中,短期內製造一些GDP。所以總體上說,確實存在經濟複蘇跡象。

我覺得,複蘇更多地要從GDP增量的角度來衡量,隻要它的增量是大於零,總體上不再變成負增長,那就說明它從低穀反彈了,這就是複蘇。當然,可能有人把複蘇定義為回到衰退之前的水平,那是個比較高的標準。

現在看來,短期依賴7萬億信貸刺激經濟,起碼在結構上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有一點突出的問題,就是這7萬億貸款的去向。大量的信貸主要是支撐那些大中型國有企業和大型民企集團,另外就是地方政府各種“鐵公基”的項目,這些對整個社會而言,包括老百姓的收入和就業,皆會產生破壞性的影響。市場經濟本身也會遭受破壞,許多民企由此要戴上“紅帽子”。

最致命的是,把國內有限的資源投到“鐵公基”項目之後,必然使大量中小企業能夠得到的資金更少,民(私)營經濟將進一步陷入困境。這些中小企業,給中國非農就業的貢獻超過了四分之三,即75%左右。所以,當天量資金投到這些不創造就業機會的大項目後,就業機會的創造性將受到根本性的破壞。一旦就業機會增長下滑,就意味著老百姓的收入下降了;雖然就業機會增長在下滑,但是就業需求還在增長,每年有1000多萬人的新增就業隊伍。這使得就業市場供需不平衡的局麵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