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經濟缺什麽

9經濟模式:是時候換血重生了

字體:16+-

中國改革需要1998年那樣的大手筆

——魏加寧靠政府的要素補貼,補貼到出口環節,實際是補貼給了外國的消費者。

從結構調整來說,作為解決中國經濟深層次矛盾的關鍵所在,究竟是哪些因素決定著我們的經濟必須進行結構性的轉變和調整?

魏加寧:

總的來說,有四個因素決定著我們必須調整結構。

先看長期因素。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模式,主要是依靠要素價格扭曲實現的高速增長。首先,土地價格人為地被地方政府壓低了;然後,勞動力被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壓低了;接著,資金的價格被中央銀行壓低了;最後,資源的價格被中央政府壓低了,即價格管製。環境的價格實際上也被壓低了,因為環保力度不夠。

但是,目前所有這些要素價格都在發生變化。土地如果真正流轉起來的話,價格應該是上升的;勞動力價格,隨著人口老齡化也會逐步上升;資金的價格隨著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升值,也將逐步上升;資源價格也會上升,將會征收資源稅;此外,隨著環保力度的加強,環境的價格也會上升。當這些要素價格都在上升時,依靠要素價格扭曲實現的快速發展模式,依靠隱性優惠政策的發展模式,就難以為繼。

我們一度引以為傲的“中國優勢”,或者叫“中國競爭力”,首先靠的就是這種大量的隱性的優惠政策。靠政府的要素補貼,補貼到出口環節,實際是補貼給了外國的消費者。

現在這種模式已經走到盡頭,需要進行一次調整。所以從長期來看,有一次調整的要求或壓力。

再有一個因素就是周期的壓力。就是從經濟周期來看,改革開放30年來,每一次經濟過熱之後,國家都有一次整頓和調整。而這一次,從2003年開始有些經濟學家就提出經濟過熱的問題,但是真正的調整實際上是從2007年物價上漲以後才開始的。本來應是逆周期調整,因為姍姍來遲,最終卻變成了順周期調整。這也是2008年9月以來經濟增長大幅下滑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