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同學最近開了一家小飯館,專門經營便當生意,不過讓他感到困惑的是,這些便當根本賣不出去,沒有人對這些便當感興趣,好像他們平時根本不吃便當一樣。有一天這個朋友找到我,向我訴苦,畢竟他製作的便當在十幾年前曾經是很多人都喜歡吃的美食,但是現在很多人更願意去其他快餐連鎖店或者肯德基之類的地方消費。
想到這裏,我突然想起了台灣人所經曆的便當生意的困境,在最近幾年,很多台灣老牌的便當店鋪都關門歇業了,店主們成為名副其實的被新型快餐文化掃**和淘汰掉的一代人。不過也有一些店家是例外,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奮起湖便當。
那麽奮起湖便當是如何賣便當的呢?很顯然,在大形勢不景氣的情況下,商家改變了過去單純地以口味來贏得顧客好感的思維,轉而將台灣和便當這兩種帶有強烈本土印記的符號強強聯合起來,開始打造“台灣”和“便當”的關聯記憶——“火車上的便當記憶”,並貼出了很多懷舊的照片以及創始人的故事。這些照片和故事引起了顧客對於火車上吃便當的記憶,而這份記憶往往是一個時代、一個人生階段的記憶,裏麵夾雜著豐富的感情,以至於很多人都感同身受,他們從便當中回憶起自己曾經的經曆,可以說這時候的便當實際上承載著挖掘曆史、回顧人生的使命。同時,也幫助消費者了解和定位了自己——這就是他們的生活,就是他們過去一直都在做的事情。
奮起湖便當所依靠的就是利用各種故事來幫助台灣人重新找回記憶,讓他們認識到自己過去的生活方式以及對便當的需求。隨著生活的改變,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很多人慢慢遺忘了這些東西,但實際上便當是台灣人基因的一部分,也曾是生活中最重要的食物。奮起湖便當的故事所承擔的責任就是喚醒一代人乃至幾代人的記憶,或者說它的作用就是為了幫助客戶了解自己是誰,了解自己原有的那些特質和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