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一個“以瘦為美”的時代,減肥這個“全民話題”始終熱度不減。不少人為了降低體重秤上的數字而堅持不懈地運動,日日揮汗如雨。但有時候總是事與願違,運動了一段時間後,體重非但沒有降低,反而噌噌地增加,這是為什麽呢?
首先我們應該了解一下減肥的基本原理。目前最為流行的理論是“能量平衡模型”:隻要你每天消耗的熱量大於攝入的熱量,假以時日,你就會越來越瘦。這種策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少吃多動”。但是,這個簡單的策略執行起來卻並不簡單。
在減肥期間,頻繁稱體重是很多人的常態。開始運動前稱下體重,運動後馬上迫不及待地再稱一次,看見數字下降了不少,露出了滿意的微笑。結果運動後第二天早上再次稱重,發現體重非但沒有降低,甚至還比之前高了一些。這是為什麽呢?
需要指出運動前與運動後即刻體重的變化,主要是因為運動過程中體內水分的丟失。一次運動消耗的熱量完全折算成脂肪隻有幾十克,而造成次日早晨體重增加的情形可能有兩種。
第一,在運動的過程中,除去脂肪的消耗,也消耗了儲存在骨骼肌中和肝髒中的糖原。糖原是一種多糖,在運動過後,體內與糖原合成的相關過程更加活躍,對飲食中糖類的吸收利用更加充分,而且每合成1克糖原需要與3克水結合才能儲存在體內。如果飲食中攝入糖類過多,加上運動後對糖原合成的促進作用,骨骼肌、肝髒兩處的糖原儲量很有可能超過運動前。實際上,專業的耐力運動員正是使用類似的方法(“糖原填充法”),在大賽前提升體內的糖原儲備,優化運動的能源供給。
第二,當進行自己不熟悉的運動或運動強度過大時,會造成相應骨骼肌的微損傷。這種微損傷會啟動身體的炎症過程,導致肌肉的微腫脹,引起水分的滯留,造成體重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