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哪兒瘦哪兒”是一個非常符合直覺的概念。想要減肚子就做卷腹、仰臥起坐,想要瘦腿就去跑步、蹬自行車,想要瘦胳膊就做俯臥撐、肱二頭肌彎舉。但實際上,對於局部減肥的認識,運動科學界的主流觀點是“不可能”。為啥人們的直覺和科學的認識完全相反呢?接下來我們詳細分析一下其中的緣由。
首先,當前最為人們普遍接受的減肥原理基於“能量平衡模型”,因此,想要減肥,一方麵要調整飲食,不能無節製地攝入高熱量的食物;另一方麵要增加身體活動,盡可能多地消耗熱量。基於以上考慮,我們在選擇運動時,會優先考慮消耗熱量更高的運動。那什麽樣的運動消耗的熱量更高呢?
第一,全身大肌肉群參與的運動消耗的熱量更多;第二,有一定強度,同時可以長時間進行的運動消耗的熱量更多。參考這兩個標準,我們就會知道,為何大多數專家、指南在推薦減肥的運動時,首推諸如快走、慢跑之類的有氧運動了。反觀上文提到的卷腹、仰臥起坐,或是俯臥撐、肱二頭肌彎舉,這些運動僅僅動用了身體的一小部分肌肉;此外,這些運動對肌肉刺激的強度較高,容易疲勞,無法持續地進行,因此消耗的總熱量十分有限,無法起到很好的減肥效果。
其次,我們需要了解脂肪分布及脂肪是如何參與供能的相關知識。分布於皮下和內髒器官周圍的脂肪組織,儲存了全身最多的脂肪。此外,還有少部分的脂肪儲存在肌肉、肝髒等器官組織中。
與脂肪組織中存儲的脂肪相比,肌肉、肝髒等器官組織中存儲的脂肪隻能說是“九牛一毛”。很明顯,對我們體形影響最大的,是皮下、內髒脂肪組織中的脂肪。那麽脂肪組織中的脂肪在運動過程中是如何被動員,進而參與供能的呢?這個過程可分為以下幾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