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傳習錄:葉聖陶點校版

黃省曾錄

字體:16+-

【原文】

黃勉之①問:“‘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②事事要如此否?”

先生曰:“固是事事要如此,須是識得個頭腦乃可。義即是良知,曉得良知是個頭腦,方無執著。且如受人饋送,也有今日當受的,他日不當受的,也有今日不當受的,他日當受的。你若執著了今日當受的,便一切受去。執著了今日不當受的,便一切不受去。便是‘適’‘莫’。便不是良知的本體。如何喚得做義?”

【注釋】

①黃勉之,號五嶽,名省曾,吳縣人。舉嘉靖鄉試,以任達放佚終其身。於書無不覽。有《西洋朝貢典錄》《擬詩外傳》《客問》《騷苑》《五嶽山人集》等書。

②孔子語,見《論語·裏仁》篇。適,丁曆反,專主也。莫,不肯也。比,必二反,從也。言無可無不可,惟義是從也。

【譯文】

黃勉之問:“《論語》有言:‘沒有絕對的肯定,也沒有絕對的否定,符合義即可。’難道事事都要如此嗎?”

先生說:“固然事事都要如此,隻是要先知道一個重點才行。義就是良知,知道良知是個重點,才不會執著。就像接受別人的饋贈,有今天應當接受,他日不該接受的。也有今天不該接受,他日應該接受的。你如果執著於今天應該接受的,就接受所有的饋贈。執著於今天不該接受的,就所有饋贈都不接受。這就是‘適’和‘莫’,就不是良知的本體了,怎麽能叫作‘義’呢?”

【原文】

問:“‘思無邪’一言,如何便蓋得三百篇之義?①”

先生曰:“豈特三百篇?‘六經’隻此一言,便可該貫,以至窮古今天下聖賢的話。‘思無邪’一言也可該貫。此外便有何說?此是一了百當的功夫。”

【注釋】

①《論語·為政》篇雲:“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