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引導式提問

過於具體的問題太多,對話就無法展開

字體:16+-

抽象的問題更容易回答

前一節列舉了采訪社長時的幾個問題,很多人看了以後覺得過於抽象。

“您剛進入這家公司時,是抱著什麽想法開始工作的?”

“那時候能有所作為,是出於什麽原因?”

“您是在什麽時候,意識到自己成了領導?”

“身為管理者,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其實我是刻意準備了略微抽象的問題拋給對方。

在采訪的導入階段,提出的問題大都以事實為依據,但隨著交流的深入,需要把話題轉向抽象問題,比如經驗塑造的事業觀等。

原因之一,是抽象問題更易回答,也有很多答法。答案不受限,才有延伸的可能。說不定就能聽到意想不到的回答。這樣也方便進入下個問題,更利於引出有趣的回答。

與抽象問題相對的,是過於具體的問題。

比如:

“您剛進入這家公司時,被分配到了茨城工廠,但據說突然就加入了獲得社長獎的那個項目,是這樣嗎?”

如果提出這樣的問題,答案就很局限了。如果采訪者隻想問與這個項目有關的內容,倒也無妨,否則明明有其他更有趣的話題,為何偏偏選擇這種問題。

因為這種問題,對方隻能回答“是”或“不是”。這樣一來,對話就無法持續。可見,過於具體的問題,很可能在“是”或“不是”的地方結束。

當然,問到了茨城項目也不要緊,但明明有很多選擇,沒必要非問這個不可。

首先要找一個抽象的、可以延伸的問題作為“主幹問題”。接下來的“分支問題”,可以把茨城項目作為關鍵詞。這樣就能盡量避免在“是”或“不是”的地方結束,還可以就茨城項目進一步提問。

隻讓對方答“是”或“不是”,溝通容易僵化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事前充分調查和了解對方極為重要。隻有這樣,才能準備好“分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