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拋開散文化的翻譯,拋開背景,重新來讀這首詩。這首詩在講什麽呢?它其實是截取了人生的一個斷麵,描述了一次偶然的相遇,展示了人生的一種常態——缺失和遺憾。
我在無意中邂逅了你,我在無意中錯過了你。我以為我們也許有機會重逢,可是當我再來到這個地方,我發現已經再也見不到你了。
我們讀這首詩,會發現裏麵有一種朦朧的期待。這種期待在詩裏表現得很隱晦。崔護使用了桃花這個意象。你可以說這是實寫。但如果我們聯係到中國古典詩歌的文化背景,你會發現桃花是有文化含義的。
《詩經》裏有一首詩叫作《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這是一首談婚姻的詩。桃花開得這麽茂盛,女子要出嫁了,她會給她嫁入的家庭帶來幸福和喜樂。桃花其實是和婚姻聯係在一起的。
桃花這個意象也許有崔護的一些無意識,有他對婚姻的期待。
可是這個期待最終是落空的。
崔護寫到了人生最常見的一種悲哀——物是人非。但這也是人生最沉重的情感。物是人非的背後,是人生的無常。人生總是有一種不確定性,我們對很多事情沒有辦法確定地把握。
這個世界上,唯一的不變是變化,唯一的常態是無常,唯一的已知是未知。
可是感受到這種不確定性,恰恰是詩歌發生的時刻。詩意來自於哪裏呢?詩意來自於物是人非,來自於對無常的感慨,來自於遺憾和缺失。
東山魁夷說:“……無論何時,偶遇美景隻會有一次……如果櫻花常開,我們的生命常在,那麽兩相邂逅就不會動人情懷了。”(《一片樹葉》)
如果說故地重遊,詩人和從前那個女孩子在桃樹下又一次相遇,可能就沒有這首詩了。
我很喜歡張愛玲的一篇散文,題目是《愛》。原文並不長,我把它抄在下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