墳包突起人世間
在以土葬為主流的古代中國,墳墓便是人生的最終歸宿,所以古人雲:入土為安。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無論其生前是享受著榮華富貴,還是過著屋無片瓦、地無三分的貧苦生活,喧鬧都是一生的主題。正是基於在世時的浮華,在地下世界得到安息和寧靜,便成為人類的一個夢想。那些生前享有特權的貴族階層,除了夢想在地下世界安息,還想繼續過那種驕奢**逸、鍾鳴鼎食的人間生活,建造氣派的陵墓與豪華寬敞的地宮,就成為其追求的目標。但事實上,生前美好的心願和布置的如意算盤,死後並不總能如願,有時恰恰相反。“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為這一夢想和行為做了曆史性注腳。
當然,人不是在猴子時代就開始建造墳墓,也不是從猴子變成人那一天突發奇想,要打造個豪華地宮,以便死後安葬。有史可查的墳墓建造時間,距今也不過2000多年。
在遠古時代,人們還沒有安葬死者的習慣。原始人類對於同伴死亡的處理,要麽是在快餓死之時,不得已將其吃掉,這可稱為“腹葬”;要麽將屍體隨便丟棄於野外,這可稱為“野葬”。正如《孟子·滕文公上》說的那樣:“蓋上世嚐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於壑。”實際上,“腹葬”和“野葬”都算不上喪葬。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生活的安定,出現了埋葬死者的現象,但當時墓而不墳,且無任何標誌,“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
真正意義上的墓葬製度的出現是靈魂不死觀念產生之後的事情。這一觀念的產生徹底改變了人們對於死亡的態度。這種觀念認為,人死了,隻是遷居,要過另一種新的生活,因而,要按照死者生前的生活方式來安葬,所謂“事死如事生”。正如古人所說,“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正是在這一觀念支配下,經過漫長的歲月,才逐漸形成了一套隆重而複雜的喪葬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