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開挖於春秋時期,至隋朝時已基本完工。但大運河對於中國政治、經濟及社會生活的強大塑造力,則要到北宋時才完整地呈現出來。
大運河奠定了開封的國都地位,也撐起了北宋的繁華。
大運河是北宋立國的生命線
趙宋立國,繼承後周的政治遺產,以汴梁為首都。但宋太祖趙匡胤打心底裏不希望定都於汴梁,因為開封乃是“四戰之地”,並無天險可據,易攻難守,從軍事上考慮,確實不是建都的首選。為了守衛國都,必須在京師駐以重兵,成本非常高。開寶九年(976年),距宋朝開國不過十六年,趙匡胤到西京洛陽祭祖,留洛期間,便與近臣發生了一次是否要遷都的辯論。
原來趙匡胤出生於洛陽夾馬營,有意遷都洛陽,祭祀完畢,便在洛陽行宮住了下來,不欲回東京汴梁。隨行的群臣不知如何是好。
鐵騎左右廂都指揮使李懷忠進言:“東京有汴渠之漕,歲致江淮米數百萬斛,都下兵數十萬人鹹仰給焉。陛下居此,將安取之?且府庫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若遽遷都,臣實未見其便。”李懷忠的意思是,東京縱有千般不是,但畢竟得運河之便,每年可以從江淮運入漕糧數百萬石,京師數十萬駐軍,全靠它吃飯。陛下如果搬居洛陽,能從哪裏弄到這麽多的糧食?因此,遷都之事,極不可行。
但趙匡胤不聽,看來很難改變皇上的主意了。
此時,太祖之弟、晉王趙光義從容地說道:“遷都未便。”
趙匡胤說:“遷都洛陽也非長遠之計,最好是遷至長安。”
趙光義“叩頭切諫”,決心要打消太祖遷都的念頭。
趙匡胤又說:“我之所以想西遷,並無他意,隻是要據山河之勝,守衛國都。這樣便可以裁撤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