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子路問了一個跟子貢一樣的問題,怎麽才能夠做一個合格的士。
孔子回答子貢,說:“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因為子貢經常出使,是一個八麵玲瓏,能夠跟所有人打交道的人。孔子建議他,把事做好就可以。
孔子跟子路講的就完全不一樣。
“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切切”是誠懇的樣子,“偲偲”(sīsī)是恭敬的樣子,“怡怡”是快樂、和諧的樣子。一個人做到誠懇、恭敬、快樂,就是士。
具體怎麽做呢?孔子又特意交代了一番。
孔子說,和朋友在一起的時候要切切偲偲,和兄弟在一起的時候要怡怡。
這裏驗證了孔子的教育方法,以一個法門為切入點,把某件事做到極致,如同修煉。
日本有“掃除道”,鍵山秀三郎通過打掃衛生,通過掃廁所、刷馬桶,讓自己的心性修煉到一個很高的境界。
日本還有“媽媽道”,研究怎麽照顧孩子,怎麽不溺愛地照顧孩子。一位“媽媽道”的研究者,能夠把早上的一份飯做出的心意,讓孩子看了以後願意成為一個好孩子。想想看,做飯都能夠影響孩子健康成長,那麽其他的,比如家裏怎麽收拾、怎麽布置、怎麽打掃衛生,也都可以作為教育孩子的切入點。
有的人專門做臨終關懷,把臨終關懷這一件事情,做到至高境界。
孔子跟子貢講“行己有恥”,能夠做到慎獨這一個法門就夠了;孔子跟子路講,子路能管好自己的急脾氣就不錯了。子路大大咧咧,他連孔子也“?”,跟朋友、兄弟在一起,更是張牙舞爪了。所以孔子也是針對子路的性格,給出的指導。
他說,對朋友切切偲偲,久而敬之,不瞎開玩笑,不亂說詆毀的話,恭敬誠懇,管好內心和舉止。跟兄弟在一起的時候,開開心心,兄友弟恭,不爭不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