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
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
曰:“一言而喪邦,有諸?”
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成語“一言喪邦”“一言興邦”就是從這個典故裏來的。
魯定公有一次問孔子:“一言而可以興邦,有沒有這樣的事情發生過?”
孔子說,不能說得那麽絕對,這話有點誇張,其實沒那麽傳奇。
孔子為什麽要強調“言不可以若是”?孔子認為,一言定興衰,其實是不靠譜的。如果一個國君非得剛性化地認為,用某一句話就能管理好國家,便違背了孔子所講的“無可無不可”的原則,就會變得特別軸。
“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所倡導的是,一件事合不合宜,需要進行調整。人不能夠一根筋地去做事,因此孔子馬上糾正魯定公:“咱們不能夠說一言以興邦。”
“其幾也”,就是接近、有可能,幾乎差不多。
可以說一個差不多的例子。
有人說為君難,為臣不易。如果一個國君能夠常思這句“當國君真不容易,當臣子也不容易”,那就做到了換位思考,大家相互體諒。
作為一個國君,知道自己做的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便能做到“戒慎恐懼”,做事情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思慮周全、認認真真。這不就是差不多能夠一言以興邦了嗎?
魯定公接著問:“那一言而喪邦,有這樣的事情嗎?”
孔子又說,也沒那麽誇張,不至於因某句話就讓國家沒落,這幾乎不可能。有比較接近的一句話,是一種挺危險的情況,就是有人說“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