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樊登講論語:先進(精裝版)

患得患失:執著得失不如勤奮做事

字體:16+-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成語“患得患失”就出自這裏。

人難免有患得患失的時候。大學畢業的時候,糾結考研還是找工作;有兩個異性朋友,考慮和誰發展會更好;工作生活,選擇在大城市還是回老家……這些都讓人左右搖擺,舉棋不定。

孔子的修煉之法是從心出發。按照本心來決斷事情,會少很多的糾結,該幹什麽就去幹,不太會患得患失。

“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有兩種理解——

第一種理解是,你能與壞人一起侍奉君主嗎?可以跟他做同事嗎?

如果我們開始就認定對方是壞人,這就是個循環論證。既然已經認定對方是個壞家夥了,當然不想跟他一起共事。

第二種理解是,孔子也擔心與那些出身特別低微的人合作。“鄙夫”就是那種出身特別低微的人。

原因在於,“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這樣的人往往在沒有得到權力的時候,整天擔心能不能得到,為此糾結、痛苦。一旦讓他擁有了一定的權力,他又會擔心別人會不會頂替自己,自己手上的權力會不會失去。當他開始擔心別人威脅到他,擔心自己要失去一些東西時,就會因為利益鋌而走險,無所不用其極。

我們想想看,自己的痛苦是不是多數來自患得患失。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也往往來自其中一方患得患失。

我們應該怎麽辦呢?可以學一下嶽麓書院那副著名對聯中的名言警句:是非審之於己,毀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

“是非審之於己”:關於對錯,自己內心要有個判斷標準,道德審判是由內而外的,對自己要有道德上的要求。

“毀譽聽之於人”:嘴長在別人身上,別人說的話不要過於看重,不要讓別人嘴裏的話幹擾到自己的生活。奉承之言不可盡信,誹謗之語也不必當真。誹謗嚴重了,可以用法律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