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子遊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在《論語》中,孔子犯錯了,直接被學生“?”回來,並且承認錯誤的橋段,是很少見的。
“子之武城”,“之”是動詞,孔子去武城。武城是曲阜旁邊的小縣城。
當時,子遊在做武城宰,子遊就是言偃(yǎn)。孔子到了武城,視察學生的治下。相當於孔子有個學生當縣長,孔子跟著縣長,在縣裏駕著車,看看這個縣治理得怎麽樣。
弦歌是以樂教人,就是讓大家能夠學禮學樂。所以“聞弦歌之聲”,代表這個地方的老百姓在學禮樂。按理說這是好事,滿大街的並不是“哐哐哐”的鑼鼓聲,也不是雜亂無序的模樣。
孔子笑了一下,說“割雞焉用牛刀”。孔子那天可能是過於放鬆了,“割雞焉用牛刀”意思是小地方的老百姓還需要學這個嗎。禮樂是“牛刀”,多用在朝廷之上,以教育更多的知識分子。讓老百姓學禮樂,孔子覺得沒有必要。
子遊作為縣長,很嚴肅地對孔子說:“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我言偃以前從夫子這兒聽過一句話,您說君子跟小人都應該學高級的東西,比如禮樂。
“君子學道則愛人”:一個人解決了自己的溫飽問題,如能有機會上一所很好的大學,修行養德,就會更加懂得關心別人,更加努力為社會做事。這是君子學道的好處。
“小人學道則易使”,即便是販夫走卒,如果能夠懂道理、學禮樂,他也會成為一個有用之才,為社會的建設做貢獻。
子遊“當仁,而不讓於師也”,即便孔子是自己的老師,他也依然堅持真理。何況他所堅持的真理正是老師當年所傳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