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寫書的起因和動力是源自對狹隘定義的“失敗”的研究,但我並不想把讀者的視野也局限於我對成功的定義和感受。
我支持多元化的成功定義,人短短一生,要做的事情太多,沒有哪種追求會優於另一種。
當我告訴一些人我在某短視頻平台上有200多萬粉絲時,很多人通常會露出羨慕的神情,然後問我:“你賺了多少錢?”
當我告訴他們我的這個視頻賬號並未商業化時,他們都非常吃驚,說:“這麽好的賬號不商業化太可惜了。”
當我告訴他們,我做這個賬號純憑興趣,我最大的收獲來自我通過私信幫助兩個想自殺的人打消自殺的念頭時,他們突然沉默了,不知道如何回應。
在很多人的視野裏,賺錢、求名、爭權,就應該是人活著的唯一追求。他們不能理解憑興趣做事是什麽情況,不能理解人生如果沒有對財富、權力的追求會怎麽樣。
可是,如果你運用這本書裏的方法,去仔細思辨世界上常見的事物後,你會發現,其實很多種生活模式和價值體係都值得存在。
在上課和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嚐試著呈現各種各樣的價值觀體係,而不去評判其高下。畢竟,我希望展現的是認知的破圈,如果隻拘泥於一種價值觀體係、一種觀察世界的視角或一種思維方式,那怎麽能叫破圈呢?
什麽是你的理想人生?這個問題的答案因人而異。我個人的理想生活,是一種“悠然見南山”的心境。所以,書裏很多自我分析的案例可能會以這種心境來展現背後自由、平等的價值觀,但這不代表我要把這種生活方式和價值體係推薦給每一個人。
路是自己走的,你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學,也需要你自己來製定。
同樣,書中一些標題和內容也會體現存在主義、達爾文主義、虛無主義、現實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潮,這是為了包容度而做的嚐試。我是一個極度感性和極度理性的複合體,所以我寫作的文風也會在理性和感性之間搖擺,這也是一種多元化視角的呈現。如果你在閱讀中發現自己有時候對書裏的說法感到不適,那麽這種不適就是幫你去發掘自己在意什麽、認同什麽的一個很好的契機。這種有意識、有觀照的讀書方式,也是認知破圈的有效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