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由記憶體帶來不良潛意識影響的案例。
這位來訪者同樣有著亮眼的簡曆:畢業後加入知名影視公司,後來成為獨角獸公司的高管,又自主創業成立了一家有口皆碑的公司。每每看到這樣的來訪者,我就會很有感觸:其實自我剖析、自我探索遠不隻是失敗者、受挫者的任務。獲得一定成功的人,或是被社會認可的成功人士也會有困惑和盲區,人的認知越高,越能了解提升認知帶給自己的價值,也越想尋求新的突破。
想著,我聽到了敲門聲。
“請進!”我期盼地抬起了頭。
“顧老師您好,久仰久仰!我是艾倫,很高興見到您。”說著,他禮貌地和我握了一下手。
“你好,艾倫。”我重新坐了下來,還沒等我調整好椅子,他便直截了當地進入了主題。
“顧老師,我想您很明確這次我來谘詢的目的,我們也不用過多客套了。我想就我自己的一些行為和您聊聊,讓您幫我分析分析究竟是什麽在驅使我一次次做出讓自己後悔的決定。我好像找到了一點規律,但又感覺摸不太透。”
“你是個追求效率的人。”我笑了笑。他這一番直白的開場讓我有些驚喜,不僅是因為他的坦誠,也是因為他是一個會自我反思的人,並且在來到這裏之前已經自行做了準備。他一進來就直切主題毫無廢話的行為告訴了我:他不會浪費時間。但同時,我內心也出現了一絲擔憂:這種對效率的追求如果過度,可能會帶來一些負麵影響。
“那我們就開始吧,說說你都注意到了什麽問題。”
“我先講幾個在工作上碰到的事情吧。這件是近期發生的事情,我剛搭建好現在的創業團隊,對這個團隊有很高的期待,對他們的要求也相對嚴格。可能是因為我的要求太嚴格,對項目的進度也催得很緊,讓大家不太理解,進而團隊產生了一些抵觸情緒,最後導致我們的產品出錯了,接下來等著我們的當然就是產品短期內口碑下降和用戶退訂。當時我的情緒是比較憤怒的,我無法忍受產品質量下降和用戶體驗變差。剛好我當時不在國內,就在微信上非常嚴肅地訓斥了他們,然後更加嚴格地要求之後的表現,憤怒讓我完全關閉了和他們的交流通道。現在看來,我覺得自己當時的情緒控製得非常不好,應該更有耐心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