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情緒不單單是一種發泄,還是探求內在認知的窗口。
雖然在很多情況下,情緒體是限製認知的一個重大障礙,但是辯證地看,情緒既能控製一個人,也可以啟發一個人。很多人以為情緒是不好的,是負麵的,其實情緒是自我認知的一套預警係統。
當你產生情緒時,可以應用追問法來對這種情緒進行一些分析,從中挖掘到關於自我的認知。舉個例子,如果你不想見一個人,你內在的情緒到底是什麽?是恐懼、厭惡,還是羨慕?每種情緒對應的是不一樣的心理狀態。如果是恐懼,那你恐懼的到底是什麽?是自己沒有能力跟他聊,是恐懼他想聊的話題,是恐懼被他發現了什麽對你不利的事情,還是恐懼被他評判丟了麵子?每種可能性背後都揭示了一個潛在的進步方向。
如果是厭惡,那你為什麽厭惡他呢?很多時候我們厭惡別人,正是因為別人身上有著我們厭惡自己的地方。我認識一個人,他很討厭別人溝通時帶有競爭性,其實是因為他自己在溝通時會無意識地帶有競爭性。因為這個特質曾讓他在幾年前失去了一段很重要的感情。我的另一個學生特別討厭和一個女生接觸,深度分析後才發現,原來這個女生具備的一些女性魅力是她內心羨慕但不具備的。情緒是映照我們內心的一麵鏡子,可以照見我們很多不曾解決的心結和情緒。
對情緒的感知也可以讓你擁有更多的選擇。如果你發現自己討厭和一個人見麵,其實是因為那個人身上有你厭惡自己的地方,那麽你要做的不是以後不跟他見麵,而是改變你厭惡自己的這一方麵,真誠地麵對自己原本不願意麵對的局限,從而建立起足夠的信心去麵對那些曾經會讓你感到羞愧的人。如果你為自己缺乏女性魅力而厭惡一個具備女性魅力的人,也許花更多心思去提升自己的魅力,會比持續不斷地厭惡別人更積極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