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顧老師的機緣,是一次有幸受邀給真格基金的被投企業講商業模式創新的方法論。第一次與那麽多80後、90後的年輕創業者交流,那場景今天依然曆曆在目。不同於我過去20年提供管理谘詢服務的那些頭部企業領導,這些年輕人並非胸有丘壑,沒有目光如炬,沒有洞若觀火,他們務實、謙遜、好奇、熱情。我在這裏看到了中國商業生態的新希望,但也生出一些隱憂。也許是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他們和老一代創業者的共性是,會刻意回避個人的感受、內心的修煉,包括創業的初心。他們孜孜不倦地打磨商業模式的細節,對於如何獲客、如何增長效益、如何轉化新技術等求知若渴,但很少詢問關於文化、價值觀、個人成長相關的問題。
實際上,這些和自我認知息息相關的問題,往往決定了一個人是否適合創業,是否能夠帶領項目從0做到1或者從1做到10。甚至,對於沒有創業打算的人來說,多關注這些問題,也能在職業選擇和人際交往方麵少走一些彎路。
為什麽會這樣?因為我們習慣性的思維模式、行為模式和情緒模式所建構的認知,定義了我們對於這些問題的答案。雖然說最終的答案本身並沒有所謂的對與錯,但顯而易見的是,如果我們的認知破了圈——原有的局限性被打破,對自己優劣勢有了更全麵的了解,新的自我認知建立起來,那麽我們自身的境界、視野就會隨時發生改變,由此也將產生不一樣的結果。比如,當談到創業的時候,在大家習慣性的認知裏,會認為一個創業項目是否能成功,關鍵是要跟上趨勢和跑對賽道。真的是這樣嗎?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事實並非這麽簡單。其實趨勢也好,賽道也好,這是很多人都能看到的,然而這個創業項目的成功與否,更多則取決於項目所屬行業或領域的特征與創業者自身優勢特征的匹配程度。也就是說,你是否能適應這個趨勢,你是否有能力堅持在這條賽道上跑下去,才是你能否獲得成功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