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師王超認為:校園欺淩現象背後的原因有這樣幾點:1.學齡階段的孩子本身道德意識和規範意識還沒有完全建立,缺乏良好的引導和管束就會以個人好惡為準則,通過恃強淩弱表現自身價值。2.沒有相應的懲戒措施,欺淩現象往往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從行為強化的角度助長了欺淩者的行為。3.價值評判方式單一。在學校中,成績往往是評判一個孩子好壞的標準,老師和同學對成績好的同學的行為有較強的包容度,而成績差的學生的反抗行為往往會被定性為惡劣行為,這就會助長一部分“優秀”學生的欺淩行為。4.被欺淩的學生沒有做到及時反抗、及時尋求幫助或者尋求幫助後沒有得到良好的反饋,從而“習得性無助”,任由欺淩。5.被欺淩者由於自身自卑,缺乏良好的社會支持體係。
所以我建議:
1.父母要與孩子建立良好溝通關係和信任關係。
通過自我暴露的方式(主動說出自己的糗事或者在像孩子一樣的年紀做過的錯事)與孩子建立信任感和分享的習慣。一般來說,受到欺淩的孩子除了會感到恐懼和焦慮,還會感到委屈和沒麵子,所以先要讓孩子打開心門。
2.無條件支持自己的孩子,鼓勵孩子表達。
很多時候由於孩子懂事或者恐懼,在老師進行詢問時往往會降低事情的嚴重性或者表示能夠原諒和理解欺淩者,但孩子的內心中一般是無法釋懷的,而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往往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做好傾聽,鼓勵孩子表達。欺淩事件要在一開始讓欺淩者了解到事件的嚴重性和他們對於別人造成的傷害。
3.及時和老師做好溝通工作。
發現孩子的情緒出現比較大的波動時,如果孩子不能夠清晰表達,可以通過老師了解情況。在了解情況時,主要了解一下孩子日常交往的同伴的情況,一般受到欺淩的孩子都存在一定的同伴交往問題,如果發現,及時幹預處理,可以試著以自己的社交圈為孩子建立同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