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趣讀中國史

3.從無為到國家民族主義

字體:16+-

漢文帝父子對匈奴采取忍讓和親政策。在內部,主張“蕭規曹隨”無為而治的黃老道家思想一直占據主導地位,主張自然放任,順其自然。

在恢複戰爭創傷和戰略隱忍時期,黃老道家思想占主導地位,對穩定社會,緩和與強敵匈奴的關係,有一定積極作用。文景之治後,漢朝逐漸繁榮富裕起來,主張尊王攘夷的儒家、法家勢力也逐漸抬頭。他們主張國家主義,主張全國上下思想一致,鼓勵軍民一心,共同對抗外敵。

公元前140年,僅16歲的劉徹登基,麵臨著帝國走向何方的曆史性抉擇,也麵臨著選擇何種指導思想的抉擇。此前,漢朝勢力比較弱,對匈奴采取隱忍戰略、以和親換取和平,到劉徹登基時,漢朝經濟實力空前強大,窮困時對外敵隱忍,迫不得已,富有時對外敵隱忍,那麽就是任人宰割了。他決定帶領帝國在富有基礎上強大起來,一登基就一改以黃老思想為指導策略,重用主張加強王權的儒士,對內削弱諸侯、加強中央集權,對外抗禦匈奴。

國家指導思想大轉變,不得不麵臨傳統守舊勢力的挑戰。劉徹立誌“削諸藩,破匈奴”“大有為”,但一改前朝既定指導思想,卻麵臨巨大阻力,需要他智慧應對。朝政大權掌握在信奉黃老思想的太皇太後手中。太皇太後喜愛的淮南王劉安主張因循舊範,無為而治,針鋒相對推出《淮南子》,搶占輿論要地。

劉安此舉是保護劉氏諸王“裂土稱王”的既得利益,容易贏得皇室貴胄支持。太皇太後竇氏好黃老之道,諸竇、諸劉列王貴戚也都信奉黃老思想。劉安進獻《淮南子》後,獲得了廣泛支持,包括劉徹舅舅、王太後弟弟武安侯田蚡的支持。

當然,劉安此舉包含野心。他認為,做好輿論準備,一旦天下發生變亂,就能取得政治主動,推翻“違背祖製”的劉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