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趣讀中國史

2.他們的忍讓,隻為國富

字體:16+-

楚漢之爭時,北方匈奴坐大,嚴重威脅到漢朝安全。劉邦親征,與匈奴冒頓單於在白登山決戰,又險些喪命。漢朝因長期戰爭,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朝野非常貧困。劉邦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對內采取無為而治方針,以恢複經濟。

呂雉臨朝稱製後,因諸呂外戚專權,漢朝內部不穩定,經濟發展受影響。消滅諸呂後,劉恒當上皇帝,社會才穩定下來。他吸取秦朝滅亡教訓,輕徭薄賦,與民休息,著力於恢複和發展農業生產。後來,劉啟延續他父親的政策,一起創造文景之治。

劉恒父子的政治指導思想是無為而治。無為政治看起來消極保守,但實質是強調政治上不妄為、少有激進措施,避免苛政擾民。由於有了這種指導思想,當時政治氣氛比較寬和,有利於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有利於安定百姓,有利於恢複國力。

無為包括有所不為,也包括有所為。例如,劉恒下令廢除誹謗罪,讓臣民能大膽地向皇帝提出不同意見。

漢朝初期郡縣和封國並存。劉恒登基後,除了封有功之臣,還冊封一批新諸侯王,並根據群臣建議冊立劉啟為太子。沒幾年,諸侯王勢力坐大,威脅到朝廷。劉啟繼位後,對諸侯王采取削藩政策,結果引爆七國之亂。七國之亂後,諸侯王勢力有所削弱,很多諸侯國的領地逐漸接近郡。朝廷直接掌握了多數郡,遠遠超過諸侯國的數量。劉徹繼位後實行推恩令,讓諸侯所有兒子都分享繼承權,不知不覺中將諸侯國拆分,從根本上解決了諸侯坐大問題。不僅如此,諸侯權力也逐漸縮小。朝廷也逐步收回諸侯國官吏的任免權、鐵鹽銅等開發權、稅收權,加強了對地方的掌控。

劉恒父子都非常重視農業生產和糧食貯存,推崇節儉和寬刑政策。老百姓逐漸富裕起來。到劉啟統治後期,朝廷糧倉府庫裏有大量剩餘的銅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