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一、農業生產的恢複和發展
“地主階級對於農民的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迫使農民多次舉行起義,以反抗地主階級的統治。從秦朝的陳勝、吳廣、項羽、劉邦起,中經漢朝的新市、平林、赤眉、銅馬和黃巾,隋朝的李密、竇建德,唐朝的王仙芝、黃巢,宋朝的宋江、方臘,元朝的朱元璋,明朝的李自成,直至清朝的太平天國,總計大小數百次的起義,都是農民的反抗運動,都是農民的革命戰爭。中國曆史上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的規模之大,是世界曆史上所僅見的。在中國封建社會裏,隻有這種農民的階級鬥爭、農民的起義和農民的戰爭,才是曆史發展的真正動力。因為每一次較大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都打擊了當時的封建統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1)
明初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元末農民起義的結果,它首先表現在農業生產的恢複和發展方麵。
經過二十年長期戰爭的破壞,人口減少,土地荒蕪,是明朝初年的普遍現象。例如,唐宋以來的交通要道、繁華勝地的揚州,為青軍(又名一片瓦、長槍軍,是地主軍隊)元帥張明鑒所據,軍隊搞不到糧食,每天殺城裏的老百姓吃。龍鳳三年(1357)朱元璋部將繆大亨攻克揚州,張明鑒投降,城中居民僅餘十八家。新任知府以舊城虛曠難守,隻好截西南一隅築而守之。(2)如潁州,從元末韓咬兒在此起義以後,長期戰亂,民多逃亡,城野空虛。(3)特別是山東、河南地區,受戰爭破壞最重,“多是無人之地”(4)。洪武元年(1368)閏七月大將軍徐達率師發汴梁,徇取河北州縣,時兵革連年,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5)有的地方,積骸成丘,居民鮮少。(6)洪武三年(1370),濟南府知府陳修和司農官報告:北方郡縣近城之地多荒蕪。(7)到洪武十五年(1382)晉府長史致仕桂彥良還說,“中原為天下腹心,號膏腴之地,因人力不至,久致荒蕪”。二十一年(1388)河北諸處,還是田多荒蕪,居民鮮少。三十年(1397)常德、武陵等十縣土曠人稀,耕種者少,荒蕪者多。(8)名城開封,以戶糧數少,由上府降為下府。(9)洪武十年(1377),以河南、四川等布政司所屬州縣,戶糧多不及數,凡州改縣者十二,縣並者六十。十七年(1384)令凡民戶不滿三千戶的州改為縣者三十七。(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