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一個大儒家,至今數千年以來,為曆朝所尊崇,中國的人民,都遵奉孔子的教訓;雖然沒有宗教的儀式,可是中國人民的信奉,和西方各國信仰耶穌天主一般的誠懇。所以孔子的曆史,很有記述的必要。
孔子是東周時人,生在魯國的陬(zōu)邑,名丘字仲尼。當他兒童嬉戲的時候,便和普通小孩不同,常陳列俎(zǔ)豆,學著祭祀的儀式,練習升降跪拜的儀容。等到年齡稍長,即發憤求學,最喜研究古代的禮樂法度。當時的人,便把孔子當作儒者看待了。
魯國的大夫孟釐(xī)子很尊重孔子,將死的時候,對他的兒子孟懿(yì)子說道:“孔丘是商朝湯王的後裔,我聽得人說:‘聖人之後,必然有顯達的。’如今孔丘年少好禮,將來不是成就這顯達的嗎?我死之後,你必得去從孔丘為師。”孟釐子死後,孟懿子果偕他的兄弟南宮敬叔,往從孔子學禮。
孔子的父親早死,家裏很貧窮,為著生活的艱難,便放棄他的求學時間,在魯國大夫季氏的家中,做過管理倉庫的委吏,又做過掌管獸畜的司職吏,雖然是卑賤的職務,然而孔子卻盡忠職守,管理公庫時,必使得料量公平,掌管獸畜時,必使得牛羊茁壯。但是沒有好久,他便辭了職,仍然繼續求他的學。
孔子的名譽,一天一天地加高,四方的學者,漸漸來從孔子為師,而孔子教訓弟子很高興,沒有絲毫的厭倦。一年,齊景公到了魯國,慕孔子的名,見了孔子,問以治國的要道,孔子說明霸王之業,都是用賢才得來的,以感動齊景公。景公聽了,很是敬服。後來魯國有亂,孔子避亂到了齊國,又和景公談論一些治國的政事。景公稱讚不止,想把尼溪地方封給孔子。齊國的宰相晏嬰極力詆毀儒者研求禮樂的繁碎,人民畢生不能窮究其學,不合齊國的風俗,景公便不用了孔子,孔子仍回到魯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