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老子通釋

第七十二章

字體:16+-

老子在前麵幾章講述治理和用兵等課題時,心裏常有進退,因為他並未參與治理和用兵,而且一直站在治理者和用兵者的對立麵,所以一直存在“知”和“不知”的自我疑惑。

既然老子一直站在治理者和用兵者的對立麵,那麽,這是一個什麽樣的對立麵?裏邊包括什麽樣的人群?答案隻有一個字:民。

在治理者和用兵者那裏轉了一圈,又自言自語了一番,老子突然想念“民”了。他要為他們說點話了。

請看——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還是要做一點詞語解釋。

“民不畏威”,這個“威”是指威壓。後麵說“則大威至”,這裏的“大威”是指“大危”。我放鬆語氣,翻譯成“大事”。

“無狎其所居”,這個“狎”字,有些版本作“狹”,有“迫隘”之義。我仍然放鬆語氣,翻譯成了“控製”。

比較麻煩的是出現了三次的“厭”。奚侗在《老子集解》中,根據《說文》,把“厭”解釋為“笮”。這是一個生僻字,在古代是指蓋在屋上的竹葦,引申為“困迫”之義。但是,一生僻,一引申,圈子繞到了太冷的角落,讀者是不願意跟隨的。高亨在《老子正詁》中把“厭”釋為兩義,然後用“厭迫”和“厭惡”來表達。但“厭迫”一詞,讀來也不順遂。我想,還是用比較常用的“壓抑”為妥,因為在古代“厭”、“壓”同義,“厭”可解為“覆壓”。

結果,是這樣的譯文——

人民不怕威壓,因為不怕,就會有大事發生。

不要控製他們的居住,不要堵壓他們的生路。隻有你不去壓抑,他們才不會感到壓抑。

因此,聖人隻求自知,不求自顯;隻求自愛,不求自貴。那就去除自顯、自貴,隻求自知、自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