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章講用兵,仍然是在提醒軍人不要逞強冒進。
原文是——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老子是在提醒軍人,但我也要從另一個方麵提醒讀者,老子早就表明他的反戰思想,是一個和平主義者。他的以上看法,也由此而來,不能按照一般的軍事理論來看。一般軍事理論所說的進攻、陣地、指揮、兵器等等,他都看不上,因此,他其實是以軍事作為話題,來進一步闡述他的天地大道。
在軍事上,和平主義者很像退縮主義者,但老子的退縮,並不是“未戰認輸”,而是他從根子上不喜歡戰爭。他不是從勝敗的玄機中退出,而是從戰爭整體中退出。
可以做一些詞語上的解釋。
對用兵而言,“主、客”關係,其實就是進攻還是防禦的關係。
又遇到了以“無”為中間字的三字句式,就像第六十三章的“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一樣,這次是“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了。
這四個三字句式,意思很特別。
“行”,在軍事上指“行列”,也就是陣勢。“行無行”的意思是:明明有了陣勢,卻又沒有陣勢。
“攘無臂”有趣一點:明明要振臂衝鋒,卻又舉不起手臂。
“扔無敵”,如果用現代口語來說,那就是:明明扔到了戰火前線,卻又看不見敵人。
“執無兵”,明明有兵器,但似乎又沒有兵器。
——加在一起,我們看到了一個反戰主義者來到戰場之後的心境。他對戰爭的每一個元素,都打上了問號,然後就快速否定了。
他對這個問題的總體思路是,千萬不要在戰場上逞強輕敵。一旦逞強輕敵,“三寶”就會喪失。哪“三寶”?大家記得,就是慈愛、儉樸、退讓。“三寶”和戰爭水火不容,要了戰爭,就會丟失“三寶”。反之,要了“三寶”,就要丟失戰爭。在戰爭中,這“三寶”組合在一起就成了“哀兵”,但從長遠看,“哀者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