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老子通釋

第六十二章

字體:16+-

這一章講道的兩項秉性:一是穿越善與不善,二是高於最高權位。這對習慣思維和權位思維,都是突破。

先看原文——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為什麽道能穿越善與不善,使不善的人也想保存一些呢?老子得出的答案是,道所帶來的“美言”、“美行”太有社會影響力了。美言可以讓人獲得尊敬(“市尊”),美行可以讓人加重分量(“加人”),這種結果,會讓不善的人也非常羨慕,他們怎麽會不要?

連不善的人也能動心的“美言”、“美行”,在版本上曾經出現過一個小問題。王弼注本上出現的是“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這容易使人產生對“美言”和“市”的誤解。但是,《淮南子》在引述這段話時已經是“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清代俞樾在《諸子平議》中認為王弼注本可能抄漏了字,結果把上半句末尾的那個“尊”字錯移下來了。我覺得俞樾的看法是有道理的。

順便要說,這裏的“市”並不是買賣的意思,而是“獲取”之義;而“加人”的“加”,則是“加重”之義。

這麽一說,大家就能明白,“美言”、“美行”所產生的正麵效應,確實會讓不善的人也眼睛一亮,更不必說處於善與不善之間的普通民眾了。

從這一段表述來看,老子很看重社會影響力對一般民眾所產生的吸引力,甚至也不反對自古以來對道的神奇傳言,例如能夠有求必應、消弭罪責等等。讓普通民眾能在這種社會影響力中漸漸向大道趨近,是一件好事。這再一次表明,老子是不在乎種種區分和界限的,相信大道有能力把天下歸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