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老子通釋

第六十一章

字體:16+-

這一章開頭就是“大邦”兩字,一看就知道仍然要講治理,而且是治國。

老子要講治國時首先遇到的麻煩問題是:如何處理大國與小國的關係。

老子所說的“大國”與“小國”,與後代的理解有很大差別。但是,他的帶有“古早意味”的外交思維,有一種單純的智慧,不應該全然看成已經“過時”。

先讀原文吧——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

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還是先解釋幾個詞句。

上來說“大邦者下流”,是一個比喻,說明大國就像處於江河的下流。這“下流”同於“下遊”,但範圍較小,意義較泛。

“牝”、“牡”,指雌雄,古代的慣常用法。

後麵有六個“下”字,指的是“謙下”,一種態度。

與這個“下”相關,出現了兩個短句:“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區別是一個“以”,一個“而”,都是虛字。該怎麽理解呢?張默生在《老子章句新釋》中評介這兩句的意思是:“或謙下以取得小國的信仰,或謙下而取得大國的信任。”這一來,“以”和“而”的區別看出來了,但兩個短句都略去主語,因此還是沒有說明白。陳鼓應看到了這個毛病,便在翻譯中用括弧注明了主語和賓語:“有時(大國)謙下以會聚(小國),有時(小國)謙下而見容(於大國)。”內容當然是說清了,但實在是太冗瑣了。請對比一下,原文隻不過是“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前後隻有一字之差。古典漢語的簡練,讓人感歎。我受其影響,用了現代散文的節奏來表達一種新的簡練:“隻要謙下,或者取信,或者被取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