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600年不積水,故宮有哪些排水『黑科技』
故宮號稱“水患終結者”,600年來,不論北京城下多大的雨,宮裏都不會積水。有數據統計:明代276年,北京有104個年份發生過水災,其中嚴重的29次;而清代268年,北京的水患更是多達128次,其中特大水災5次,嚴重水災30次。如此多的水災,北京城裏都開啟了“看海模式”,可故宮卻是“大水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故宮之所以有600年不積水的“美名”,主要是因為宮裏有幾大排水黑科技:
從平麵上看,故宮似乎是“平”的,走在宮裏也感覺都是平地,但實際上,它並不絕對水平,有一點小坡度。經過專家的測算,故宮的北門神武門地平標高46.05米,南門午門地平標高44.28米,豎向地平高差約2米,總體是一個北高南低的布局,就好像你從午門進宮,慢慢地爬向神武門這座“小山”。
這種有點小坡的設計為自然排水創造了有利條件,使積水能緩慢排泄。我們都知道,北京城的地形北高南低,北依燕山,東臨渤海,因此水是向東南流。故宮這樣的坡度設計也是順應了北京的自然地理環境,並不是工匠們的憑空創造。
故宮不僅整體上北高南低,而且地麵本身也不平,比如太和殿前這條最中心的“禦路”,走在上麵,會發現中間拱起了一塊,古人給它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叫“熊背”。
“熊背”的設計有利於水往東、西兩側排,然後順著廣場上的明溝向南排,通過地上銅錢一樣的小孔(“錢眼”)流入地下暗溝中,由於地形西高東低,最後這些水又往東南流,導入文華殿區域的內金水河中,排出宮外。整套排水係統嚴絲合縫,配合緊密,一環扣一環,真是上麵大雨,下麵“大戲”,一出排水大戲!
除了太和殿的禦路有“熊背”,宮裏其他宮道也有,原理類似,總的來說,就是將雨水通過各種渠道排入明溝、暗溝裏,最後一股腦地匯聚到內金水河中,排出宮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