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幾年前帶小外甥逛故宮時,七歲的他對著金水橋突然問了我一句:“舅舅,這橋上是長了大蒜嗎?”
遠遠一看,橋上石欄杆的這個凸起還真像大蒜。和它相類似,禦花園裏也有這麽一個,不過它長得更像石榴。不管是大蒜還是石榴,皇帝把石欄杆弄得跟蔬果園一樣,難道是想回歸大自然,在自己家玩“農家樂”嗎?
故宮裏的石欄杆起著保護和裝飾的作用,它主要是防止台上或者橋上的人摔下去。如果僅僅如此,這石欄杆也沒啥特別的。不過,作為皇帝,不特別就是最大的“恥辱”,怎麽能和宮外那種普通欄杆一樣呢?!因此在石欄杆的設計上,他花了點“小心思”。
首先簡單介紹下石欄杆的各個部件。一般來說,這些石欄杆都由三個部分構成。
最下麵的類似於基座的叫地栿,它上麵是欄板,欄板兩邊像柱子一樣的是望柱。
“地栿、欄板、望柱”,不管是皇宮還是民間,石欄杆基本都是這種樣式。
在石欄杆的三個部分中,能大做文章的就是欄板和望柱,畢竟它們都露在外麵,最顯眼,而地栿有點太“接地氣”,做了文章也少有人看。
怎麽在欄板和望柱上做文章呢?很簡單,在上麵雕很多圖案,而且是雕老百姓不能用的,比如龍和鳳(《明會典》:“官吏軍民人等但有僭用玄、黃、紫三色及蟒、龍、飛魚、鬥牛器皿……俱比照僭用龍鳳文律,擬斷,服飾、器皿追收入官。……”),像宮裏很多欄板上就雕了龍。
欄板因為麵積大,工匠們發揮的空間也大。而望柱就不同了,它不是方就是圓,要做“文章”隻能在頭頂做,即望柱頭。望柱頭的雕刻兼具了裝飾和等級的作用,比如最高等級的望柱頭會雕刻龍的圖案,典型代表就是內金水橋上最正中這座,因為它專屬皇帝。